实战早已证明,战略轰炸对军事目标的效果并不好。
要知道,打垮英国的,并不是英国的军事基地全被炸毁,而是英国的工厂与城市在轰炸中毁坏殆尽。
战略轰炸最大的价值是打击敌国的基础设施,以打击敌人的经济基础为主。
显然,不管是新奥尔良、还是坦帕,都是美国海军的主要军事基地,因此针对这两座城市的轰炸,以达到军事目的为主。
问题是,在美国南部地区,根本没有多少工业设施。
虽然美国的工业大多集中在大西洋方向上,但是重工业大多在五大湖地区与东海岸的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也就是说,如果轰炸工业设施的话,对美国造成的影响肯定不够大。
以击败美国为目的,就应该重点轰炸重工业城市,比如纽约、费城、波士顿、弗吉利亚比奇、芝加哥、底特率、印第安纳波利斯与克利夫兰等地,而不是把炸弹投到美国南部地区的城市去。
只是,美国南部地区并非没有高价值的战略目标。
不可否认,美国的重工业城市大多集中在北部地区。主要就是,在美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北部地区的煤矿、铁矿等矿产为重工业提供了必要的资源,而当时南部地区只有棉花与玉米。
当然,这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在大战爆发之前,自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已经兴起,即由内机取代蒸汽机引发的产业革命。
由此,石油成了新的工业原料,而且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大战期间,石油的地位超过了煤炭与铁矿。原因很简单,在大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装甲兵与航空兵使用的都是内机,因此不管是装甲部队、还是作战飞机。都需要由石油精炼出来的各种成品油做料。
可以说,没有石油,就没有办法打赢这场战争。
在这场大战中,中国与美国能够成为交战双方的核心国家,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中国与美国都产出了大量石油,不但能做到自给自足。还能提供给盟友,而正是这种黑色的液体黄金推动着双方的战争机器。
甚至可以说。如果同盟国集团没有足够的石油供应,大战将是另外一个局面。
在一九四二年底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差点输掉这场战争。这就是,罗马尼亚油田产出的石油根本无法满足德军的作战消耗,到一九四二年底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储备的石油仅够使用三个月。也就是说,如果三个月之后。没有获得新的石油产地,德军的所有坦克都将变成摆设,所有战机都只能停在机场上。正是如此,德军才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放弃了向莫斯科进军的行动,把主力转向高加索地区,并且在一九四三年初打下了内高加索地区的巴,夺取了红俄最大的油田。正是这座油田,为德军提供了充足的石油,解决了眉之急。
可以说,如果没有巴油田。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不可能击败红俄。
当然,为了这座油田,德军把攻占莫斯科的时间推迟了一年多,也因此付出了更加惨重的代价。
整个大战期间,就只有中国与美国产出了足够多的石油。
事实上,美国在战败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六年,美国产出的石油占到了全球的百分之四十七。而中国产出的石油只占百分之三十二。
当然,这个差距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还占了百分之十一。
此外。中国的石油产量已经足够多了,除了供军队作战使用之外。还能满足国内工业的生产需求,另外还能为民用市场提供必要的供应。只是在战争期间,中国国内的油料供应采用的是配给制。
可以说,美国能够坚持下来,与其强大的石油生产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说白了,美军的战机还能起飞、战车还能开动、战舰还能出海,就是因为美国有足够多的油田,产出了足够多的石油。
如果没有了这些油田,石油产量急剧萎缩,美国的战争机器就无法运转了。
到时候,不管美国生产出多少战机、战车与战舰,都会因为缺乏石油而成为摆设,失去了做为武器装备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石油并不是产自北方地区。
当时,美国的石油几乎都来自一个地方,即当年通过战争从墨西哥手里夺取的得克萨斯州,而这个州就在墨西哥湾的西北方向上。要知道,美国的第一口油井就是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打出来的。在这里,只需要用打水井的设备就能打出油井。在石油成为最为重要的工业能源之前,当地居民还为那些从地下冒出来的黑色液体而诅咒上帝,因为这些东西让他们的农田里长不出庄稼,让他们的草地上无法放牧牛羊,其唯一的用途就是取代鲸油,用点照明。
大战期间,得克萨斯州的油田产出了美国百分之八十的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