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杨嗣昌还是决定冒险一试,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说得有理有据,崇祯皇帝应该能够理解他的苦心。
而且,他觉得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比皇帝的奴婢高宇顺要高一些,所以就算说错了话,也不至于受到太重的惩罚。
然而,杨嗣昌心里清楚,如果因为这份奏折而失去了皇帝的宠爱,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毕竟,在这个时代,得到皇帝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他开始反复思考如何措辞,才能既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又不让崇祯皇帝生气。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杨嗣昌终于下定决心,在崇祯皇帝慈父般的目光落在四位小将军身上时,开口说道:“陛下,臣有本奏。”
崇祯皇帝微微一笑,回应道:“哦?弱啊,你有何事要奏?但说无妨,不必如此拘谨。”
杨嗣昌深吸一口气,缓缓地说道:“陛下,臣想谈论的仍是吴桥县民变之事。
此前,我们曾在军机处商议此事,但陛下并未做出决断。
如今,这件事情愈发复杂,涉及到许多敏感问题,坊间已有很多不利于陛下的传闻。
朝中多数大臣纷纷上奏,请求陛下严惩杀人凶手阎应元、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等四人,并恳请陛下撤回近万名勇卫营士兵……”
崇祯皇帝听了,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朕知道了。”
杨嗣昌则拱手而立,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满心期待着崇祯皇帝接下来的话。
然而,等了一会儿,却没有等到任何下。
杨嗣昌不禁感到疑惑,忍不住开口问道:“陛下,这是……”
崇祯皇帝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回答道:“朕说朕知道了,杨爱卿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他的语气轻松而自信,似乎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了把握。
杨嗣昌心头一震,终于明白了崇祯皇帝的意图。
这位皇帝陛下显然已经学会了他祖父万历皇帝的治国精髓——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搁置一旁,暂不处理。
这种做法看似无为,实则是以不变应万变。
然而,对于那些急于解决问题、追求效率,追求一个结果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折磨。
此时此刻,杨嗣昌意识到,崇祯皇帝的这个决定将会给以吴桥为中心的京畿世家大族带来巨大的困扰和压力。
原本他们或许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但现在,由于崇祯皇帝的拖延战术,他们只能陷入被动等待的局面。
与此同时,勇卫营的态度愈发强硬,使得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面对这样的局面,杨嗣昌心中暗自叹息。
崇祯皇帝似乎秉持着无为而治的态度,但实际上,他的心思早已偏向了勇卫营一方。
如果这场风波引发了士兵的骚乱,让他们杀红了眼,那么吴桥县恐怕会变成一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