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上来说,诸葛亮失策了。
他的谋略,确实骗过了潼关守将夏侯尚,也让刘晔和陈群产生了意见分歧,但最终,曹叡的决断,依然没有按照诸葛亮预期的那样走。
曹叡真的不愧是有曹操遗风的君主,至少在决断这一块,曹叡确实体现了自己的果决,也有着类似曹操的冒险精神。
放着近在咫尺的潼关不管,下令曹真立刻起兵去救宛城,直接让诸葛亮的诱敌之策破产了。
而这个情况下,曹真也没有再次违抗曹叡的旨意前面擅自出兵的账还没算呢,这要是再次抗命不遵,那曹真是真的不想活了。
所以,哪怕曹真很明白现在自己麾下的士卒依然没有休整完毕,军心士气依然低落,但还是硬着头皮出发,去支援宛城。
当然,也不是就这么带着士气低落的士卒去送死,曹真的打算,是在去宛城的行军路上,稍微行动的迟缓一些,一路上走走停停,慢慢恢复军心士气。
这样的话,到了宛城也不至于只能充当人数炮灰。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导致宛城吃紧甚至失守曹真觉得不太可能。
司马懿手里至少还有两万士卒,而以司马懿的领军能力,一个月都守住了,真不差这十天半个月的时间。
再一个,司马懿三天一封疏奏要援兵,在曹真看来,这反而能证明,司马懿现在依然还有余力守住宛城三天一封疏奏,他司马懿倒是闲的很,一边阻挡蜀贼进攻,一边还能定时定点的写疏奏要援兵?!
要是哪天司马懿的疏奏从三天一封的固定上奏,变为不定期的往洛阳要援兵,那才是真正危险的信号,说明司马懿已经压力大到没工夫去考虑这些事情了。
所以嘛,曹真还是多少有点底气的这么干的。
可曹真有底气,司马懿就难受了。
实话实说,司马懿每三天送出一封求援疏奏,确实是没有到最后守不住的程度,他也是通过这样固定频率的送疏奏次数,告诉朝中的重臣和天子,自己虽然急需援军,但宛城战事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但是吧你曹真也不能一路走走停停,说是来支援宛城,但磨磨蹭蹭的走了四五天,连河南地界都没有出吧?!
再一个,现在的情况,跟七八天前,司马懿寄出最后一封求援疏奏的时候,已经不一样了。
七八天前,司马懿需要应对的,就是正面荆州军通过攻城器械,硬拼伤亡的打法但现在,司马懿发现,自己的侧翼,居然不知道怎么回事的,钻出来五千蜀贼。
而更要命的是,这五千蜀贼中的一部分人,还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动了夜袭。
如果不是自己一直以来对守军的守夜纪律要求的比较严格,自己和次子司马昭时常夜间出巡检查说不定还真的就让这群蜀贼给偷袭得手了。
时间要稍微回溯一下,来到四天前的时候。
就在司马懿写完例行的求援疏奏,让快马送出城后,司马懿就开始了例行的巡城工作。
巡城,一方面是查询城防的守备情况,另一方面,主帅没事儿经常在守城士卒面前多出现一下,也有助于提高守城军的士气。
司马懿一直是坚持这么做的,巡城一遍之后,司马懿回到自己的府内吃晚饭,吃完晚饭就直接睡下了。
不为别的,就为了第二天早起,突击检查凌晨时分的城池守备情况。
没办法,面对九万人的围攻,司马懿不得不把事情想的更细一些,比如说蜀贼打个时间差,从凌晨天刚亮的时候发动攻城该怎么办。
这要是被打一个措手不及,虽然不一定会失守城池,但伤亡增大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的司马懿,可承担不起这种因为轻疏而造成的不必要伤亡。
就这样,隔天一早,天还没完全亮呢,司马懿就带着亲卫和次子司马昭,一起出现在了南门城楼上。
司马懿是事无巨细,一一查探,但跟着一起倒霉早起的司马昭,则忍不住一边打哈欠,一边埋怨道,“父亲却是多虑,凌晨之时进攻,视线受阻,攻城颇为不便,本就不合兵法蜀贼岂会做如此无智之事。”
司马懿一听这话,顿时恼了。
“亏汝平日自称熟读兵,岂不闻兵不厌诈之事?!”司马懿毫不客气的当着守城士卒的面,直接训斥儿子,说道,“自古用兵之道,均无成法,兵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岂有生搬硬套之理?!”
司马懿一边训斥,一边看着司马昭一脸睡眼惺忪的样子,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汝年纪轻轻,却如此贪睡,岂不闻“宰予昼寝,朽木不可雕也”?!行军用兵之人,旦夕忧素,不敢懈怠如你这般,如何能成大器?!”
司马懿是真的看不惯二儿子的这幅德行,而司马昭也不敢对自己父亲的训斥有什么明面上的不满老子训儿子,天经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