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1522——1566)之末,太仆寺卿徐泰时构筑东园(今留园)时,把已经衰落的归元寺改建为宅园,名西园。
徐泰时故世后,其子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元寺,并于崇祯八年(1635),延请报国禅寺茂林律师任住持,改名戒幢律寺,该名反映出寺院高树戒律之幢,以戒为本、以律为宗的立寺原则。经茂林律师及尔后数代住持的努力,西园寺成为律宗道场,法会盛极一时,列为江南名刹。
西园寺现存殿宇多为清末民初所建,是市内规模最大的寺院。
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有面阔三间的牌坊、山门、金刚殿、放生池、大雄宝殿、藏经楼。出金刚殿东侧有观音殿,西侧有罗汉殿。寺中还有念佛堂、法云堂、客堂、斋堂、房等建筑。
除了寺庙常规的建筑群,西园寺另有两大看点,值得关注。
一是苏州园林中独有的罗汉堂,罗汉堂屋宇深广,共三进四十八间,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分单双号相对排列。
步入罗汉堂正堂,迎面是一尊用四快香樟木雕刻而成的四面千手千眼观音,观音像共有1000只手,每只手掌中有一只眼睛,象征了观音菩萨无限慈悲和无量智慧。
佛教四大名山塑座,罗汉堂以此为中心,呈田字布局。四大名山分别为四大菩萨成道的应化道场:普陀山为大悲观音菩萨应化道场;五台山是大智殊菩萨应化道场,九华山是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峨眉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
罗汉堂内中心两侧的济公与疯僧。济公塑像歪戴僧帽,肩披破僧衣,手持破葵扇。现在《济公传》中的形象就是源于此。
二是西花园中的放生池,西花园放生池里有两只斑鳖。世界上已知最常寿的动物,而且,这种背上有斑点的斑鼋全世界仅存三只,而西园寺小小的一个放生池里就有两只大鼋,一椭圆、一长圆,一名方方,一名圆圆。
放生池岸边有两只铜塑斑鼋造像,是以一比一的比例塑成的,本地人对风水大鼋有很多奇妙故事传说。
最初,我们以为神鼋仅是一个传说而已,可是看到池边有喂食时间的提示,经向当地人询问,的确有大鼋在池中生存,有幸的话可以看到它们浮出水面,我们默默的瞧着水面,不时看到有小龟在水中游弋,大鼋却踪迹全无,估计看到大鼋,可能要等到驴年马月。
晚饭在西园寺门口的一个小素菜馆吃。
饭后去看了一下枫桥夜泊的夜景。
第二天一大早,四人就去了平江路吃早饭。
当走入这里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梦幻般的感觉。
喧闹嘈杂的欲望都市刚刚离去,素雅清静的世外桃源就呈现在面前,这种因穿越空间形成的物象反差,竟然让人感到恍如隔世,心中不由得问道:这是哪里?
但街边的路标明确地告诉我们,这就是平江路。
在路口的示意图上,了解到平江路是河街并行、相依相伴、水陆相邻、纵横阡陌的双棋盘城市街巷格局,这在江南众多古城镇的历史街区里无疑是独领风骚的。
举目望去,这里的一切都是古朴自然的。河街的两边都是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木栅花窗、错落有致的老建筑,东部临街房子已改为商业店铺,西部临水还是普通的民居。
初看,很多老房子门楣古旧、油漆斑驳,山墙上外皮脱落,显得有些苍老和衰败;但细品,还是散发着江南民居建筑艺术的疏朗淡雅、简约平和的风格和韵味。
在这些古旧的老房子和青石板路以及古井、古桥、古牌坊的面前,会使人感到千年的姑苏并没有远去,而是像个积年的老者坐在我们身边,带着淡然恬静的神情向我们叙述着自己的沧桑历史。
时序已是初春,那“嫩黄杨柳未藏鸦,隔岸红桃半着花”的初春美景早已呈现,在清爽宜人的春风中微微地摇曳着,却更加繁茂、翠绿和妖娆。
河岸的香樟树和垂柳也依然浓郁婆娑,无怨无悔地为河街撑起了片片的绿荫。
岸边平展展的石栏也向远处无限地延伸着,石桌和石凳在一旁静静地守候着,真诚的迎接着陌生的人们的到访。
碧水微波的平江河在缓缓地向远方流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绿杨深浅巷,清翰往来舟”,不时地有身穿蓝花布衫的船家摇橹驾舟从眼前驶过,好像从那过去的岁月驶向未来的时光。
古宅、老街、竹丛、花木、河水、蓬船交融在一起呈现出江南水城独特的诗情画意般的美感。
在河对岸的树荫下,几位老妇人坐在石凳上聊天,脚下伏着一只花猫;一位白发老者半躺在岸边的藤椅上,身边石栏上放着老式的收音机,暖水瓶和搪瓷茶缸;街边屋角的阴凉处两个老伯在对坐弈棋;巷口里一中年妇女在挑着竹竿晾晒衣服看着这一派安详闲适、怡然自得的生活景象,忽然想起了“岁月静好”、“今夕何年”这两句词,尽管发明“岁月静好”这句词语的人为我所不齿,但此时我还是为这句话而感动了。
平江河上每隔不远处就有一座石桥,有的宛如半月,有的平铺直通,桥的两边连接着条条的的横街窄巷。
“问君何不到姑苏。千载古城一卷”。那矗立在巷口路边的精致的指路牌,就像这部浩繁历史大卷的章节回目,引导我们来到这些幽深的古巷里,穿越千年的时空阻隔,翻开尘封的历史记忆。
“朱户千家巷,丹楹百处楼”。在这些雕梁画栋、庭院深深的高门豪户面前驻足,你会想到有多少达官显宦、才子佳人曾经在这里过着钟鸣鼎食、笙歌管弦、浮华豪奢的生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这些王谢朱门早已人去楼空、寂寥落寞,使人感到“物换星移,叹朱门,多少繁华消歇”,只有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里的普通民居还在延续着那平淡的、琐碎的、世俗的日常生活,还在延续着让人心驰神往的姑苏旧梦。新开的评弹茶馆还在演绎着昨日的故事!
随着向前延伸的石板路往前走,一个个店铺接踵而来。
这些店铺都是由普通的民居改建而成,外表朴实无华,但屋檐下吊着的花篮和灯笼、店里的装饰和摆设等,却无不体现出别有韵致的创意和温馨清雅的品位。
这里有茶馆、客栈、小吃店,咖啡馆、美术馆、特色店、慢生活馆等。“鱼香饭稻”、“绿竹翁”、“停云香馆”、“品茶听琴”、“彼岸”仅仅从这些旗幌和牌匾名字上你就会感到浓浓的优雅闲适的化气息。
在这里流连徜徉,很容易滋生怀旧的情感,浮躁、混沌、迷茫的心灵也会沉静下来。
古人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一家精雅的客舍前,真的好想放下背包,就在这里长期寄住下来,每天会同三两知己坐在花木扶疏的庭院里,读一本、品一壶茶、观一局棋、喝一杯咖啡、赏鉴一幅字画、聆听一曲弹词开篇,聊聊过去的陈年往事,享受散淡和清逸的慢节奏的生活;或独自倚坐在河边的木椅上看悠悠流水、垂垂细柳、隔岸桃花,慢慢地消磨那长长的午后时光。
据说还有七里山塘街也是一样的风景!
据说这里正在流行竹筒奶茶,会不会是昙花一现的东西?
然后排队进去游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东北街18号,在元代原是一座寺院“大弘寺”,到元末逐渐荒废。到明朝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历经两次牢狱之灾,罢官后回到故乡苏州,购得大弘寺废址,经拓建后成为私家园林。
据说主人对园名颇费周折,最后决定取晋代“潘岳”的《闲居赋》“退求己而自省,信用薄而才劣……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而养拙。”之意。自省自己个笨拙的人,不懂为官之道,几经牢狱差点命都不保。故而决定退而求之,归家种田浇菜,自给自足,并自嘲这才是我保命养拙的良策,拙于政退为农,故而取名——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宅园合一。约占地835亩,水面积占全园的一半有余,以水池为中心。其布局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东、中、西为花园景致,南为主家宅居。
我们大巴到达拙政园已是早晨八点多了,从大门进去便是东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湾溪水,水质澄澈碧绿,游鱼翕忽,几只野鸭悠哉游哉,划波戏水,逍遥自在。沿着一条斜斜的石板路度去,来到了精巧典雅的“兰雪堂”堂中屏风有一副漆雕图画,雕刻细腻清晰,拙政园的全景分毫无遗。兰雪堂四周竹翠、幽兰、疏梅,环境幽雅静谧。
穿过兰雪堂,迎面一座假山掩映在浓绿从中,香风徐徐,树影摇曳,掩映在葱绿从中的那座小假山,遮遮掩掩,绿影重重,让人有种错觉,好像云朵假山间来回飘悠荡,故而此景被称为“缀云峰”。兰雪堂东北面的荷花池上,有一座临水而建的水榭“芙蓉榭”三面临水,四面空敞。想来盛夏之时,风荷摇曳,碧玉半卷,波光倒影,清香袭人。现虽已秋暮,半池残荷,亭亭擎盖,仍然韵味十足,令人流连,看哪如云伫客即见一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慢悠悠地来到了“秫香馆”,顾名思义,几百年前这里四面稻浪滚滚,麦香飘飘,在“秫香馆”里品尝丰收的喜悦。也正是园主的“归田园居”的宗旨,看起来主人心思缜密,颇含言外深意……。
如果从东花园去中花园,必须要通过一条长长的回廊,此回廊准确的说,是东花园和中花园的分界线。回廊里开了二十多个漏窗,信步度去,随着漏窗的更换,窗外的景色也在不断的更换,故而有雅客戏称——移步换景。穿过回廊便是中部花园,贴靠回廊有一座半亭,因它紧靠朱红色回廊,所以称谓“倚红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