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不就像个风箱一样吗?它虚空而不枯竭,一旦鼓动起来,风就汩汩涌出了,越动力量越大。
话说的越多,离道越远,也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虚静的状态。
▌解 读
本章有几个词我们先做一下解释:
刍(h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的物品,祭祀完就扔掉或者烧掉了。
橐龠(t è),古代冶炼时为炉子鼓风助用的器具,也就是古代的风箱,由袋囊和送风管组成。
“仁”,我们通常理解为仁慈,仁爱的意思。这里的“不仁”,指的是不偏私,不偏爱,对万物皆平等对待之意。
虚而不屈,屈(j),是竭尽的意思。
多言数穷 ( sh qing), 数穷,意思是屡次失败。
(也有一说为:数,通速,是加速失败的意思。)
▌下面是本章解读——
天地是无所偏爱的,它不带感情色彩,听凭世间万物自由的发展、消亡,从不会去横加干预。
天地运行,四季更替,日夜轮转,风雨雷电,云卷云舒,地震海啸,潮涨潮落以及万物的生生死死等,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地球上的各个物种,也是“适者生存”,万物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
他们彼此依存,同时又互相制衡,如此才得以共生,这就是自然之道。
▌天地不会出于仁爱之心,而对某一类物种过分偏私或者进行破坏。
因为如果厚此薄彼的话,必然会打破自然的平衡。
比如我们人类过度砍伐树木,造田建房,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毁坏很多野生动物的家园,而且地球的空气得不到净化,加速环境污染。另外也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可谓是一损俱损。
因此,平衡才是天地万物共生之道。
正是天地的无所偏爱,才能称作真正的博爱、大爱。
▌圣人,定是领悟到了天地平衡之道,所以对待百姓,他们也是无所偏爱、顺其自然的态度。
圣人主张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让百姓随性发展,自然繁衍生息,而不去采取干预措施。
每个人都有思想,他们会思考,自己会去寻求生存发展之道,并时时加以权衡调整。
一个社会,如果政令繁多,可能会固化民众的思想,让他们缩手缩脚。
企业也是如此,如果条条框框过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员工就会畏首畏尾,不敢主动做事情了,这样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很不利。
▌相反的,如果效法自然,顺势而为,以静制动的话,反而省时省力,起到更好的效果。
因为大道就是虚空无形的,但这种虚空就如同古代的风箱一样,虽然中空却能量很大,而且这种自然的能量是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
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基本的规章制度是必须要有的。
但前提必须是人人平等,一视同仁。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心去拥护和执行。
▌天地对待万物没有偏私,同时,也不会因为滋养万物而要求回报。
圣人也是如此,他们心胸开阔,虚怀若谷,就算身居高位,在有了功绩之后,也不会居功自傲,仍是以平等的态度待人。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并不只是流于表面的、身份地位的对等,而是精神上的平等。
一个富人可以和一个穷人成为朋友,是因为两人人生观,价值观一致,思想境界无差别,可以无障碍的交流。
平等也意味着理解和尊重。
理解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别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角度。
而尊重的前提就是先平等待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有一定的界限感,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保持界限不是不信任对方,而正是出于尊重对方,给别人也给自己留一些个人空间。
如果总是去探究别人的隐私,时时越界的话,别人可能就会在心里筑起一道墙,不愿意和你多交流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告诉我们,说话是门艺术,言多必失。
与人交流时,不要一直苦口婆心的去说教,时时观察听者的表情、反应,点到为止。
少说多听,少说多做。身教重于言教,以事实结果来说话,胜于万千雄辩。
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但我们人是可以保持自己的本真不变的。
不妨试试修养心性,减少自己的欲望,培养博大的胸襟,做一个简单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