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不染世,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无闇无所有,
无我无彼想,已知见诸相,
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
无此无彼岸,亦无有中间,
于无此彼中,亦无有所着;
无缚无诸漏。亦无有欺诳,
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
心不着名色,不生我我所,
是名为安住,真实净持戒。
虽行持诸戒,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为上,过戒求圣道,
是名为真实,清净持戒相。
不以戒为最,亦不贵三昧,
过此二事已,修习于智慧,
空寂无所有,诸圣贤之性,
是清净持戒,诸佛所称赞。
心解脱身见,除灭我我所,
信解于诸佛,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圣戒,则为无有比。
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逮得于净智,
已得净智者,具足清净戒。
佛陀(世尊)为了进一步阐明上述道理,用偈颂的形式,对有关要点进行了提炼和概括。
【宝积经 | 经】
说是语时,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佛陀刚刚宣说完上述偈颂,就有五百位比丘,不再于诸法起执受之心,从而得到解脱;另有三万二千人因闻法而断除烦恼尘垢,得到“法眼净”。法眼,是证觉正法的智慧之眼;智慧之眼清净无为,不为烦恼所惑,所以叫做“法眼净”,大约相当于声闻四果中的须陀洹果。
【宝积经 | 经】
五百比丘闻是深法,心不信解,不能通达,从座起去。
当时在场的人员也不是每一位都能领悟和接受佛陀的言教。有五百位比丘,听到佛陀上述深奥的道理,心中不能相信,也无法理解,更不能深切地悟入,所以就离开了会场。
【宝积经 | 经】
尔时,大迦叶白佛言:“世尊,是五百比丘皆得禅定,不能信解入深法故,从座起去。”
大迦叶看到五百比丘起身离去,赶紧对佛陀解释说:“世尊啊,刚才这五百位比丘,都是已经得了四禅定功夫的罗汉,可能是他们不能信心悟解你所说的甚深难解之法,所以起座离去了”。
【宝积经 | 经】
佛语迦叶:“是诸比丘皆增上慢,闻是清净无漏戒相,不能信解,不能通达。佛所说偈其义甚深。所以者何?诸佛菩提极甚深故。若不厚种善根,恶知识所守,信解力少,难得信受。
佛陀对迦叶说:“刚刚退席的这些比丘,都怀有增慢心,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佛法的深义,证得了很深的果位,所以在听说清净无漏戒相之后,不能够信奉和理解,不能够通达正确的义理。佛所说的这些偈颂,含义非常深刻,不是随便可以理解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诸佛菩萨所觉悟的境界非常深奥,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被一些邪知邪见的恶知识的言论所左右,信仰和理解的力量非常薄弱,所以不大能够信奉和接受刚刚佛陀宣说的教义。”
【宝积经 | 经】
又大迦叶,是五百比丘,过去迦叶佛时,为外道弟子,到迦叶佛所欲求长短,闻佛说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佛希有!快善妙语”。以是善心,命终之后生忉利天,忉利天终生阎浮提,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是诸比丘深着诸见,闻说深法不能信解随顺通达。是诸比丘虽不通达,以闻深法因缘力故,得大利益不生恶道,当于现身得入涅盘” 。
佛陀接着给大迦叶讲述了这五百位比丘过去的宿缘故事。原来,这五百位比丘在过去古迦叶佛在世时,是外道的弟子,他们来到迦叶佛的道场,存心要找迦叶佛说法的漏洞。在听闻佛说法的过程中,觉得佛的说法很有道理,心中生起了一些信仰,于是他们私下议论说:这个迦叶佛说的话还真不错呢。就是这一念善心,使得他们在寿命终了后生到了忉利天,后来又生到了南阎浮提,我们这个世界,在我的门下出家受戒。
这些比丘受过去世在外道处所学知识的影响,我见、常见、断灭见等等诸多见惑异常深厚,听闻佛陀讲述深奥的佛法不能够生起信心,更不能够理解通达。但是,尽管如此,因为他们曾经有幸听闻佛法,种下了清净法种,所以能够得大利益,不生恶道,并且在今生彻底觉悟,证得涅盘。
所以佛教常常讲,听闻佛法有很大的福德因缘,“一入耳根,永为道种”。大家听闻佛法后,不论懂与不懂、信与不信,能够听到佛法甚深的法义,功德都是非常稀有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