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大明王朝26年的王朝兴衰,可能大多数人对于大明灭亡的关注点都在党争,气候和万历三大征,以及满洲的崛起之上。】
【这些当然是部分原因,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却少有人知道。那就是世界局势的变化,它也深刻影响着大明王朝的国运。】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发展,在大明时期,各个明已经不再是各自孤立的状态,东方与西方在那时起就有了深刻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深刻的影响着大明王朝的兴衰。】
【明朝取代元朝,不仅仅只是汉人王朝把蒙元统治者逐出中原那么简单,从更大的视角上来看,这次的王朝更迭其实是欧亚大陆商贸体系的一次重大洗牌。】
【在大元灭亡之前,元帝国作为大蒙古帝国秩序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是以整个欧亚大陆为尺度,进行商贸活动的。】
【而且,商路的核心要冲,都是由富有外交经验的中亚商人来操办,在帝国朝廷的支持下,再搭配草原骑兵武力为后盾,纵使商路之中运经很多复杂的地方势力,也能顺利运转下去。】
【而猛男朱元璋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中原与西亚的贸易被阻断。】
【在经历了战乱又重新统一后,土地有了富裕,朱元璋就懒得花心思去组织西域商人,去重新构建元帝国先前的贸易体系。】
视频看到这。
老朱愣了愣,他口中嘟囔,:“大明建国后,土地确实有了富裕,至于那些西域的商人,咱以为并不是大明的首要任务。”
忽然,老朱似乎觉得石碑有种批判自己的韵味,
话音顿了顿,老朱看向朱标问道:“标儿,你觉得咱做错了吗?”
朱标嘴角一勾,摇了摇头,:“父皇,大明建国之初,前元留下来的烂摊子并不少,百业待兴,先让百姓吃饱饭当为重中之重。
儿臣以为,恢复与外邦的交易,并不是首要。”
王朝更迭基本上把一个国家打得稀巴烂,不仅是城池,甚至还有国家的经济。
加上前元的贵族喜爱西亚的珠宝,花了大量的银子从西域购买,银子不够用就开始发行纸币,几乎将元朝的经济搅成了一摊烂泥。
老朱接手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没银子,银子全部流到了西亚。
他又怎么可能继续发展交易,让白银继续外流?
当然,优先处理土地问题,几乎是武百官的一致意见,并不单是父子二人的想法。
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帝国,当务之急,先让百姓吃饱安定民心,保证新的王朝能够顺利扎根。
相比之下,恢复贸易就不值一提了。
【大明建国之初,朱元璋主要是想通过运作帝国内部的各种资源来发展经济,而要这么做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问题,贵金属货币短缺。】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前元贵族阶级,由于银在13世纪的西亚是非常广泛使用的货币,在购买力远高于在华夏的购买力,而蒙元的贵族又对西亚的宝石,珍珠,绢织物等奢侈品有很大的需求。】
【所以,在蒙古帝国的体系下,蒙元90的白银都流向了西亚进行贸易,这就引发了中原严重的通货紧缩问题,蒙元朝廷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开始搞起了纸币。】
【但是元朝发行的纸币方式非常的魔幻,只想着拥有无数的纸币就能使国家富裕,完全不知道纸币与朝廷的贵金属挂钩这一点,把纸币当真银子用。】
【最终,滥发纸币引起的通货膨胀问题,也成为了蒙元灭亡的重要原因。】
【面对蒙元朝廷留下来的烂摊子,大明对内尽量压低市场活跃度,以官营机构把持上下游产业的方方面面,以此来规避货币短缺带来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少做贸易,减少白银的流失,实在想做生意,只能和官办企业直接交易,或者间接交易,就好比你买了一串糖葫芦,虽说不是官府直接卖给你的,但商贩想要卖糖葫芦就得和官府买糖,以这样的方式,让民间的白银都流回朝廷的手中。】
【同时,朱元璋建立了一套空前严密的户籍制度,按照职业将户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籍。】
【民籍除了农民外,还有儒,医等。】
【军籍除了士兵以外,还有校尉,力士等。】
【匠籍,也就是登记的手工业者。】
【另外还有灶籍,登记为制盐户。】
【此外,朱元璋还规定,子孙后代要一直继承先辈的职业,不得随意更改。】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流民的出现,他还规定老百姓不得随便外出,想要去探亲要向官府申请。】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让你该种田种田,该织布织布,没事不要乱跑。】
【这套经济组合拳,也被称为洪武型经济制度。】
【这样一套严密的制度,能够降低对货币的要求,并且很快的恢复社会秩序,再辅以纸币,铜钱和宝物等手段,维持最基本的价格体系,大明也就在立国之后,迅速恢复了经济发展。】
【说白了,老朱也是倒霉,从蒙元手中接手的大明几乎已经烂透了,国家经济已经是一摊烂泥。不过不得不说,老朱作为一个草根皇帝,能带着大明的朝廷班子,将稀巴烂的经济迅速盘活,也能算作是一种经济奇迹。】
整个过程就是。
前元将本土的白银都花光了。
大明手里一点白银都没有。
白银的用途主要在于贸易,没白银就别做生意了。
然后,将每个人的职业固定,自己干自己的活计。
以此进一步控制商人的数量,减少贸易。
这套经济手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弊端很大。
不少古人和皇帝也看出了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