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无知妄作是大仙婆未愈与世长辞
“吾皇万岁,万万岁;太后吉祥!”“罪己诏”是大仙在延禧宫说的,一套求神词中的鬼话,孙太后是如此地认为,就是不好当着在场人表明。话用在一般人身上,许没人分析、深究,但偏偏用在皇帝奶身负重病的太皇太后身上。皇帝听着立刻出现了一脸的茫然。仙被人送走了后,王爷进卧室一会出来提出,皇帝要遵从仙话——罪己诏!婆在床上躺着是否已经睡着?孙太后和皇帝坐在客厅,内阁成员站一边,一听王爷说此番话,都愣怔地吃惊不知说啥话好!但只是瞬间的事,人们无奈地恢复了常态,把眼看向皇帝和孙太后。这是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皇帝只是一位舞勺(舞象)之年,在一般庶民家庭里,还是位贪玩的男孩,在皇朝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皇朝目前的一些大小事,都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群臣的主意,皇帝只是学做点接近辅助成人的事,能有多大罪过?孙太后听着此话心里很是茫然,觉得实在是有点不着边际的荒唐。臣们不好怎去给解释。太皇太后是皇帝长辈的奶,心里糊涂还是不清楚此事?这关系到后代皇帝(孙子)和太后(儿媳)敬孝名誉的问题,让儿子的王爷支持此种行为?孙太后必须立刻让皇帝下旨罪己诏,使群臣今天在朝堂上“直陈阙失”,也是显示孙子的皇帝和太后的儿媳敬神、尊神,期盼婆病好的一种孝心的行为。孙太后一个夜晚没睡好觉,不想干违背自己心愿事,若是不听此话而不做不敬神事小,缺失了对长辈(太皇太后)敬孝之意是大呀!孙太后很无奈地遵从王爷(大仙)意,让皇帝按母亲意去做,就陪皇帝坐龙椅一边。群臣在堂下跪地地喊。
“众爱卿平身!”皇帝说。
“谢皇帝、太后!”群臣一起地说,并站立起来。
“太皇太后病重,按大仙话说,朕要‘罪己诏’,以缓解奶的病痛。臣可直陈阙失,朕有错必改,以治愈奶的病症。”皇帝是按孙太后意地说,说完看眼母亲的孙太后,孙太后冲皇帝点下头,表示说得很好。
“皇帝年少,有何过失,群臣可说?”杨溥首先站出来,高声地说,似乎在问群臣。
“无知妄作,是大仙!皇帝有何过失,臣等想不出。”马愉高声地说,答杨溥话意。
“成语解释:缺乏知识,不明事理而胡为,语出《论语61八佾》,大仙胡言乱语!”看眼孙太后和皇帝,曹鼎笑着说。
“老臣们都知道,在永乐年间,都迁北京后,发生三殿起火。朱棣皇帝,苦恼一番,按传统习惯,“修省求言”。于是,朱棣下诏:命群臣,“直陈阙失”。永乐年间事,时间非远,群臣有知此事的。英宗效法先人,遵从仙言,为太皇太后,身体早日康复。皇帝真有过失,臣可进谏明言,哀家和皇帝,深表感谢。”孙太后看堂下私语的群臣,听不清的话,就毫不顾忌高声地说。
“皇帝罪己诏,大仙话无理,西汉时代,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统计:《汉》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A.“大一统
”主张;B“三纲五常”学说;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D.“天人感应”言论。可是,西汉皇朝执政,比唐朝不多,唐朝基本无罪己诏。所以,大仙此话,不足为虑。”曹鼎对大仙此观点,有不满的情绪,很是有条理地抨击。
“曹鼎说得对,臣也有同感……”马愉站出又高声地说,分析着西汉行为的原因:西汉下罪己诏是因为迷信,认为是上天再惩罚人间。古代帝王总是称“天子”,是上天的儿子,现在这个儿子已经认错,老天自然要将它的惩罚收回。自己和上天是有所感应的。“大一统”是政治或思想上的统一,显然没有关系。“三纲五常”是一些封建的等级制度,就是对人的限制,三纲是对女人的,五常是对男人多一点。但显然和本题也是无关的。“独尊儒术”更是没有,并没有儒家的思想在里面啊。西汉的行为是子虚乌有、故弄玄虚。
“曹鼎、马愉,说的有理,臣认为,应当参考。弃佛宣儒决定,昭告天下,是永乐年间,皇朝所为的。天下人信、弃,比例虽不均等,皇朝也不能反复,会有辱信誉。庶民看着群臣,群臣在看皇朝,大仙一套鬼话,是倒行逆施。效法西汉之法,皇朝是复古,不可为之!”王直也站出来,故意高声激动地说。
“为皇朝好,太皇太后康复,臣可各抒己见。”王爷虽未参加群臣的集会,可姑爷井源也在群臣中,会说给王爷及太皇太后听。王直今天站出来说的此话,使孙太后听着的心里比较舒服,但孙太后不愿意说出肯定的啥话,就看向群臣地说。
“皇帝、太后,不好,太皇太后过世。”群臣正在议论此事时,一位侍卫跑了进来,到王振的近前小声地说。王振急地走近皇帝地说。
“婆未愈,与世长辞!”皇帝冲堂下声不大地说:“散朝吧!”
成语解释:辞:告别。和人世永别,指去世。出处:汉61张衡《归田赋》。孙太后想着大脑嗡地有点晕,但还是挺住就冲王振说。王振冲群臣喊散朝话。侍女、侍人涌过来,扶孙太后和皇帝等一起出朝堂,坐轿走向延禧宫。孙太后晕乎劲慢慢地缓解了些,心里想点啥也想不起来,空落落地不知是啥滋味,和个木头人般地坐在轿里。婆卧室一片悲哀的哭声,侍女把孙太后引到太皇太后床前。孙太后也就随婆亲近人跪婆床前,悲哀的心里一酸,泪水也就流了出来,想念着婆对自己的恩情。太皇太后既是具有巾帼英雄风范表率的婆母,也是孙太后站在皇宫的领路人。孙太后在心里一直地承认着,也特别敬重此位慈祥的婆婆。孙太后不满意的事,婆成皇朝掌舵人,没拦截害人的人殉制。诚孝昭皇后(139年-12年)张氏是河南永城人。其父张麒,兄弟有彭城伯张昶、都督张升。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同时封张氏为燕世子妃,永乐二年(10年)又被册为皇太子妃。她生有子女四人:朱瞻基、朱瞻墉、朱瞻墡、嘉兴公主。张氏孝谨温顺、侍奉成祖夫妇尽心周到,故很得公婆的欢心。仁宗朱高炽虽贵为太子,但很不得父亲宠爱,二十年来屡受亲生弟弟的威胁,几
度面临被废的情形。最后,太子得以巩固地位并登基为帝,其中有不少是张氏的功劳。仁宗生性仁厚端重,举止言行沉静有法度,但有时不免失之于懦怯。成祖最喜爱次子汉王朱高煦,觉得他最像自己,有心废太子立汉王,但徐皇后和大臣们一直阻拦。张氏所生长子朱瞻基聪慧好学,深得成祖宠爱,成祖也很喜爱儿媳妇的张氏。所以最后为此些原因,仁宗才没被废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2年)成祖病崩,太子朱高炽即位后,立刻册封嫡妻张氏为皇后,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仁宗日夜勤于政事,是位贤明君主,可惜在位不足一年便一病而亡,享年8岁。宣德元年(126年),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尊封母亲张皇后为皇太后。张氏因而成为明代第二位皇太后。宣宗事太后极孝,“入奉起居,出奉游宴”,但凡贡物先奉太后,再自己享受。宣宗宠爱孙太后(孙若薇)贵妃,废皇后胡善祥改立孙若薇妃为皇后。张太后看胡氏无过被废,怜悯照顾胡氏。宴席也命胡氏位居孙皇后上。太皇太后严加抑制外戚,不许她兄弟们干政。当时英宗宠信太监王振,太皇太后得知大怒,重重惩罚王振,在太皇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一直不敢干政。跪在床前与张旭、张升等人,孙太后想着此些事,随大家哀声地痛哭:
“婆走太早,不应去世,撇下我们不管……”
“皇帝、太后,节哀吧,太皇太后事,如何操办?你们得说话。”内阁成员高谷、马愉、曹鼎、英国公张辅等臣,都在皇帝和孙太后身旁,皇帝跪在孙太后身边。首辅杨溥跪在皇帝身边,陪哭好一阵,就有哀声地说。
“婆才63岁,若是没病,哪会这早过世……”孙太后擦把满脸的泪水,看眼杨溥,泪水一下又涌了出来,情不自禁地说。
“母亲别哭了,首辅等臣,听你说话。”皇帝用手抹了把泪水,看眼身边的杨溥等臣扶住要让母亲的孙太后起来。
“是啊!太后节哀顺变!”孙太后身边的臣及侍女、侍人们都还跪地也一起地看着孙太后地说。
唉!人真是不禁折腾……孙太后无奈哀叹一声地说着被身边的侍女扶了起来。
“是啊……”其他亲近的人,也都慢慢地停了哭泣,听到孙太后的哀叹声也唏嘘地附和着,相互劝解着站了起来。孙太后被侍女搀扶着走进了客厅,坐在一把太师椅上,看眼站在一边的皇帝,又环视下在场的群臣及家人。被群臣瞩目的太皇太后走了,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那种敬仰、期待还掺杂啥样的目光,一下都落在了太后的孙若薇的脸上。皇帝一脸的茫然已经消失殆尽地投出了是一种期待的目光,和以往常投向太皇太后的目光一样,投向了母亲的孙太后的脸上。孙太后心里很是清楚臣们和皇帝的期待,皇朝的一种重负,啪嚓地一下牢牢地压在了孙太后的肩上。孙太后为救在押人背后鼓捣让太皇太后静养那多天的时间里,心里好像没有此种无形的压力,现在心里和一下被啥的掏空了般,空落落的无所依托一样的感觉,马上就得想出婆发丧的事、皇朝今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