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茶水铺子?”叶良迟疑道,“咱们村离镇上不过七八里路,人家赶一赶就进城了,会在这停吗?”
“宁儿你刚来,有些事还不知道。咱们村以前也有人在路边搭摊卖茶水,可一天才卖出去几碗,茶叶钱都不够,后来就没人做了。这生意,怕是有些难呢。” 王氏虽不想泼女儿冷水,但开铺子是大事,也委婉道。
“娘,您先听我说。”叶丹宁安抚道,“若是只卖茶水,确实没必要特意在咱这花钱。所以咱家铺子不靠卖茶水挣钱。”
“不靠卖茶水挣钱?那靠什么?”春兰好奇道。其他人也都疑惑地看向叶丹宁。
知道这关系着能不能把铺子开起来,叶丹宁细细解释:“茶叶这东西,好的太贵,咱们用不起,差的呢,再便宜也不会有几个人掏钱买。所以咱们家茶水干脆不收钱,过路的人都随便喝,咱们靠卖吃食挣钱。”
“吃食?什么吃食?”
“冬天可以卖面条,胡辣汤,夏天可以卖凉皮凉面,简单好吃能填饱肚子的都行。”叶丹宁道。
王氏有些犹豫:“这吃食不比茶水更贵么,会有人买?”
“娘,我觉得大姐的主意能行。”淮生却眼睛一亮,快速道,“茶水免费,就会吸引很多人来歇脚,他们赶路久了总会有点饿,一进铺子闻见热腾腾的饭菜香味,肯定就想吃点东西,哪怕十个人里就两三个掏钱,咱们应该也有的赚。”
“淮生说得不错,还有什么想到的都说来听听。”叶丹宁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柔声鼓励道。
淮生认真想了想,道:“面条这东西虽然才几钱一碗,但咱们自家的菜不要钱,鸡蛋鸭蛋可以自给自足,就算和村里人买也能便宜不少。在宣州时,我有个同窗家里就是开面馆的,我记得他说他家面馆一天卖一两百碗,就能挣小半两银子...”
一直没说话的春兰也接口道: “对啊,东西都是自家的,只要贴些粗茶,而且大姐做的面条那么好吃,准能有人买。我看这生意稳赚不赔,爹娘,你们就应了吧,到时候铺子里的活我来帮着干,绝对不喊苦喊累。”
要说家里为钱发愁的,春兰肯定要排在前面。
六七岁前的记忆中,叶家穷得很,她常常忍饥挨饿,直到遇到大姐,才终于过了几年吃穿不愁的日子。如今家里眼看着又紧巴起来,对饥饿贫困的天然恐惧让她时常忧心忡忡。只是她懂事乖巧,从不表露出来。
今儿叶丹宁说要开铺子,她打心眼里高兴,只要有个能正经挣钱的办法,吃再多苦她也愿意。
姐弟俩把叶丹宁想说的都说了,她也没什么好补充的,便看向叶良:“爹爹觉得呢?”
这回叶良没有否决,只是道:“这法子听起来可行,不过咱家里就这么些人,平日里还要种地养鸡养鸭,不知道忙不忙得过来?”
叶丹宁早想过这个问题,道:“茶水既然免费,自然不用太讲究,泡上一大壶摆着,要喝自己取就行。面条我们就卖羊肉面,一大早熬好羊汤,切好羊肉,客人来了只需现下面条,做起来不麻烦,我估摸着两个人就能应付得来。”
王氏做惯了灶上活,一听心里就有了数。
“照宁儿的说法,只要早起把东西备好,这活我一个都能干。只是这么弄,会不会惹得村里人说闲话,毕竟咱刚来,会不会太打眼了?”
王氏想的不无道理,人言可畏,当初他们来时,又买地又建房,可是被念叨了许久。
若是做事太出头,真惹得全村人对他们指指点点,就违背了当初来这里的初衷了。
叶丹宁想了想道:“娘说的有道理。只是咱要穿衣吃饭,钱总是要挣的。我想着到时候咱们铺子里要用的东西就尽量跟村里买。比如这羊肉,咱用量不大,就跟里正爷爷家买,他家山头不是养了不少么?平日里缺点什么菜,谁家有就买上几把,收了咱的钱,还能再说咱坏话不成?”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大姐这主意好。”春兰拍手道。
王氏也觉得可行,心里盘算着到时候多跟隔壁姜大娘打好关系。她一张嘴顶十张用,辈分又高,只要有她帮着说话,自家在这村里的名声就不会差。
再者,他们不偷不抢,就算有那眼红的在背后说坏话,她还要心虚不成?把钱攥在手里才实在。
至此,开铺子的事情就定下来。只是年内是来不及了,只能等春节过后再张罗。
这晚一家人正在兴头上,舍不得散,围坐在火炉边讨论着各种细节。比如盖多大的屋子,用什么材料,哪些食材可以自备,哪些要去镇里采买等等,一家人到月上中天,才意犹未尽地散去各自休息。
虽铺子暂时不开,准备工作却可以做起来。
比如家里有平时做木工囤的木料,正好可以拿来打桌椅,叶良便带着淮生每日早晚呆在木棚里忙活,吃饭也是三两口就解决。
叶丹宁和春兰则忙着用稻草芦苇编些草帘子,到时候铺在木棚子屋顶和四面,挡风挡雨还暖和。
王氏琢磨着铺子里要用的菜蔬,赶紧补腌些咸菜泡菜,以备不时之需。
只是还要准备过年的事宜,一家人都忙的脚不沾地。
连着好多天,他们每日天不亮就起床,中间简单用个饭,一直忙到天黑才歇,就连冬哥都肩负起了送水传话的重任,两条小短腿跑得团团转。
直到小年夜这天,全家才歇了活计,好好休息了一番,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