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璟听得陈密禀报,知晓事态严重,便离开了诏狱,往临安府衙门赶去。
如今徐佛还没有官复原职,皇城司全由他这个公事官主持大局,谁想到上任还不到两个时辰,就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
如果杨璟当初答应董槐,如今他应该与陈宜中等人成为同学了。
太学也就相当于国立大学,是朝廷办的公学,挑选各地精英,为国家培养预备人才。
太学生其实是不得议论朝政的,因为这些太学生对舆论的影响实在太大。
其他朝代暂且不谈,单说北宋徽宗时期,太学生陈东等人便联名上,将童贯与蔡京、王黼等人列为六贼,声讨这些奸佞,陈东虽然获得了极大的声望,但最终也落得个身死的下场。
如果杨璟没记错的话,这个陈宜中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今次声讨丁大全,会为他们六名太学生赢得“六君子”的名声!
陈宜中家境贫寒,但才华出众,言辞优美,章犀利,在太学生之中有着不浅的人望。
不过杨璟依稀记得,这位哥哥后来还是依附了贾似道,蒙古人打进来之后,南宋朝廷节节退败,贾似道也被罢相夺职,那时候已经是太皇太后的谢道清,便任命陈宜中为宰相。
这陈宜中也曾做过抵抗,不过收效不大,接连失败之后,又跟陆秀夫天祥和张世杰等“南宋三杰”组织了南宋流亡小朝廷。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杨璟与陈宜中没有太多接触,也没有关于这个人的资料,对于此人的人品或者历史功过,杨璟暂且不去评说,也无法去做出客观评判。
但眼下却不得不去面对这个人带来的群体影响,如果事情闹大了,临安城可就乱了!
陈宜中等人的行为确实出于大义,但对于董槐等人而言,绝非甚么好事。
丁大全弹劾董槐的名目就是功高盖主,以权谋私,意图谋反,如今太学生和百姓气势汹汹来声援董槐,你让官家作何感想!
难道他赵昀就是昏君?难道他赵昀在太学生和百姓的眼中,还不如董槐?
所以他们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雪上加霜!
杨璟并不否定他们的动机,但很多时候,往往都是好心办坏事。
这些太学生是传统的学院派,没有实干经验,不懂审时度势,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乃至于空想主义者。
历史上已经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想要笔杆子里出政权,根本就是痴心妄想,诸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失败,也都同样如此,所以咱们的伟大领袖才会说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名言。
杨璟一边赶路,一边思考着对策,不知不觉便来到了临安府衙门前头。
但见得乌泱泱满大街都是喧闹的百姓,已经将临安府衙围得水泄不通!
这登闻鼓嘛,也是宋朝的特色,便是许多电视剧里头击鼓鸣冤的原型,本是用来直接向皇帝陛下提出诉求的,但这里头有个规矩,无论是谁,无论甚么样的状况,只要敲了登闻鼓,就先打你几棍屁股再说事。
当然了,这个登闻鼓确实有个鼓,但这个鼓其实只是个形式和象征,对皇帝有什么诉求,通常会以正式的,先向开封府或者现在的临安府递交,得到批复,才能继续下面的流程。
这就有点像后世的集会,以及游行示威制度了,朝廷不会剥夺你的这项权利,但必须要通过朝廷的批准。
也好在杨璟从宫内头出来,并未换上官服,其实也因为他才刚刚被任命,贾似道刚把旨意递交到政事堂,还要下发有司,从流程上来说,杨璟其实还没有得到正式的任命,所以官服自然也就没有准备好。
多亏没有穿官服,杨璟才在陈密等人的簇拥下,从义愤填膺的人山人海之中挤出一条路,来到了临安府衙的前头。
临安府的官兵以及皇城司人禁军都在警戒,殿前司的人也纷纷从皇城调遣过来维持现场秩序。
人群的前头,大批士装扮的人正在振臂高呼,临安府尹赵宗昌也亲自出面,安抚这些太学生和人群。
赵宗昌从矩州通判被调回京城之后,便主持临安府的事务,这临安与北宋开封不同,通常来说是不设府尹的,反倒是南京等却设置了府尹。
然而赵宗昌的身份另有辛秘,官家亲自下旨,让他当了临安府尹,而非知府,也算是间接承认了他与赵宗昌的关系。
赵宗昌坐镇西南,在地方官场上也有不少建树,似矩州等地,异族人居多,民族冲突比较严重,所以群体性事件也是层出不穷,赵宗昌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足以应对这等突发事件。
也亏得官家赵昀有着先见之明一般,将赵宗昌调到了临安,更力排众议让他当了府尹,若换了别个官员,场面早已不知演变成何等混乱而不可收拾了!
赵宗昌早先已经让陈宜中等六人进入衙门,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诉求,表示愿意将他们的意愿转达给官家,这才将这些人都安抚了下来。
可有心之人却说朝廷办事拖拉,只是虚以委蛇,敷衍了事,要赵宗昌必须马上派人入宫请命,否则他们就不会散开!
眼下这些人就是在等待官家的回复,可宫里头也是水深火热,官家才刚刚好转一些,贾似道一面忙着帮助吴潜处理朝政,一面又担心这个消息会让官家的病情加重,因为杨璟说过,官家不得动怒,不得太过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