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的发源地有两处,一处是古代的印度,这在其古籍《吠陀经》中可找到证据。
另一处就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字资料是战国末屈原所作的《招魂》,其中有“腼鳖炮羔,有柘浆些”句,意为在烹煮鳖鱼和煎炸羊羔这些美味食品的时候,还要淋上一些“柘浆”调味。
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在《郊祀歌》中有“泰尊柘浆析朝酲”的诗句,意思是,“可用甘蔗汁解去贵人们早上犹未退去的宿酒。”
由此可见,宴席上用糖解酒是有渊源的。
到了三国时,交州人学会了把甘蔗汁晒成固态的“甘蔗饧”,并进贡给吴主孙亮;而砂糖这种砂砾状的结晶体显然是最新的制糖工艺,出现的时间也就是几十年的事。
按照正常的历史,制作白糖的工艺大概要八百年后才出现在历史上,这就让范二以先知先觉的优势有了赚取第一桶金的计划。
看着范二脸上的笑容极为诡异,刘穆之不由担心地问道,“公子,您这是?”
范二大手一挥,高声道,“咱们快些点菜吧,喜欢什么吃什么,酒也点上,不用考虑为公子省钱。”
周如海见范二说得豪阔,也有些担心地凑过来问,“二公子,您没事吧?”
“怎么?难道抠抠嗖嗖才是我的本性吗?公子今儿高兴,随便点,都我的!”范二翻了翻白眼,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周如海立马就噤声了,他从一个月前驾车送范二来京城的路上就开始纳闷了,二公子好像是从那时候开始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以前的二公子是个闷葫芦,对待身边的下人也是从不假以辞色,仿佛和自己说话都能掉了他的士族身价一样;可现在的二公子,不但一口一个周叔,嘴上还不时冒出“请”“谢谢”之类的客气话来。
把这些都抛去不说,往整个晋国
里找找,有哪家主子与仆从同席吃饭的吗?
而且他摆席的地方还是整个国家里最豪华的地方——云来楼!
想到这一顿吃下去就是万钱,周如海又不由担忧起来,如果这些钱给在座的几位分下去,每人也能分得两三千的吧?
这一顿吃下去的,那就是自己一年的工资啊!
能参加这样的宴席,激动之余,更多的还是忐忑。
刘穆之倒是见过世面的,他虽也没吃过最高档的宴席,但也知吃这顿饭是为了涨见识,是为了以后开的酒楼也像这里一样赚大钱,所以他更多还是带着观察和学习来的。
周如海胡乱点了一个菜,阿仁也点了一个,反倒是几个孩子看着墙上的菜单犹豫不决;范二也就自作主张地把他们看上的都点了一个遍,简单心算之后,似乎还没到一万钱。
范二只好对刘穆之道,“你再点几个,吃不完咱们可以打包嘛,给嫂子和土生叔夫妻还有甘纯他们,也带些回去。”
刘穆之摇头,“差不多了,这么多菜吃不完太浪费了。”
范二见他矜持,也不好强迫的,只得叫过跑堂的问道,“伙计,咱们这店子有没有最低消费一说?”
“最低消费是什么?”跑堂的一脸茫然。
“没事,你报菜名吧,我们确认一下。”范二摇摇头,直到店伙计报的菜单无误后,便挥手让他走了,而后才对刘穆之等人解释道,“咱们以后开的酒楼,一定要设定一个最低消费,点的菜不足额度的,按最低消费走。”
刘穆之等人不理解范二的逻辑,只能微笑以应。
坐下之后,范二终于忍不住低声对刘穆之道,“你也怪我今天太败家吧?事实上,刚才我已想出了一个赚钱的法门。”
刘穆之立马就想到了范二刚才的反应,猜测道,“与砂糖有关?”
范二点点头,“我或许
能将蔗糖变成雪一样的颜色,你觉得如何?”
“如果公子真能做到的话,价比黄金亦不为过。”刘穆之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他认为制糖工艺一定很麻烦,却也不好明说打击范二刚刚起来的兴奋。
“甘蔗的含糖量有一成多,一斤甘蔗就能榨出一两多糖,说是价比黄金有些过了;能卖出白银的价格,我便已心满意足。”范二笑了笑。
与黄金等价的绝不是白糖,而是粉。范二倒的确想做五石散之类的贵族奢侈品的买卖,可惜他对此没有任何研究。
不过,蔗糖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倒的确是与黄金等价的,那时候的蔗糖还被称之为“石蜜”,是甘蔗汁在空气中风干,经过光合作用结晶成的固体。
自从砂糖技术被发明出来,蔗糖的价格有了明显下降,但一百一两的市价也实是太坑爹了,因为一棵甘蔗就差不多能产出一斤糖来。
那么,一亩田种出的甘蔗能换取多少亩田产出的粮食?
一千亩?一万亩?
范二忽然想起了以前在上看到的一句话,“财富是随着植物流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