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溪跟邓艾聊过了。
小邓艾先是请师父原谅自己私自向他人请教的事儿,毕竟这事儿确实有点犯忌讳的,如果遇到小心眼的师父,会生气也是理所当然。
当然,张溪没那么小气,他教不了小邓艾武艺,本来也是要帮小邓艾专门找武术老师的。
在发现自己师父没有真生气之后,小邓艾也很坦然的表示,自己真的跟魏将军很合得来,魏将军也愿意教授自己的武艺,所以还请师父成全。
当然,如果师父不同意,作为弟子的小邓艾也不会有二话,会立刻断绝跟魏延的来往。
毕竟小邓艾也是知道谁跟自己更亲,更知道自己师父跟魏延将军不是很合得来的。
而张溪呢,思考了好一会儿,才嘱咐小邓艾。
跟那个匹夫学武可以,但除了武艺方面,那个匹夫不管说什么,小邓艾都不要听理由很简单,你看看那个匹夫的人缘,除了主公看重他以外,跟谁能搞好关系了?!
学武艺可以,但是学做人,还得跟你师父我好好的学。
小邓艾立刻给师父磕头允诺,然后开开心心的去找魏延学武艺去了。
张溪依然有点不太放心,但是呢刘备已经到了涪城了。
刘备和刘璋约好了,双方在涪城会盟,互相叙一下同宗之情。
然后刘备就私下找来了庞统,张溪,法正三人,商量一下对策。
这时候的法正,已经取得了刘备的初步信任,可以参加决策圈的会议了。
刘备的本意,是想跟三人商量一下怎么应对刘璋,尽量从刘璋手里多要点好处。
刚刚进入蜀地,刘备还没有那么大的野心,立刻就想进攻成都,占据蜀地。
但庞统则不然,因为在庞统看来,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趁着刘璋来涪城面见刘备的机会,设计扣押刘璋,然后挥军直取成都,这样大事就定了。
法正对此,表示了支持的态度。
从他在江陵跟刘备说了取益州的话之后,法正就不把刘璋看成是自己的主公了,而且以法正的性格,也不会有这么多的顾虑。
但刘备想了很久,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第一,此大事也,不可仓卒。
第二,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换句话说,刘备拒绝了庞统的建议。
刘备还真的不是因为仁义的人设才不那么干的,而是觉得庞统太急了,攻取一国,哪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即使扣押了刘璋,他刘备对蜀地世家和百姓都没有恩信,而刘璋父子好歹经营了益州这么多年,总有一些愿意为他效死力的人吧。
万一扣押了刘璋,蜀地世家或者将军们觉得刘备这人不讲道义,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立刘璋之子作为代理人,联合起来把守关隘,就凭刘备现在带进来的这些士卒,也根本没法打到成都。
就算打进了成都,占据了蜀郡巴蜀之地很大,光刘璋的地盘就有三郡,打下蜀郡,另外两郡不服的话,刘备就等于是陷入了另外两郡的包围之中。
所以这个事情,得慢慢来。
庞统还想再劝,毕竟刘璋在巴蜀不得人心,这时候冒险,说不定有奇效。
但张溪却在这个时候出面,跟庞统讲了一个很熟悉的故事——楚怀王武关会盟。
楚怀王是不是昏君,这个咱不好说,感觉毁誉参半吧。
但楚怀王去武关跟秦国国君秦昭襄王会盟的时候,被秦国扣押,然后老死秦国,这事儿传到楚国,原本对楚怀王不满的人都“心怀悲切”,导致近百年后,秦国要灭楚,楚国人都记着这笔账,奋起抵抗,让老秦人费了老鼻子的劲。
这要是刘备真的扣押了刘璋,又怎么确定蜀地的人不会“心怀悲切”呢?!
至于说刘璋不得人心说句难听点的,你又怎么能确定的呢?!
好吧,就算有法正,张松等人的例子,但那其他人呢,其他的东州派和世家,难道都是心向刘备的?!
这话虽然不好听,但张溪当面询问法正,是不是所有的益州本土势力和东州派都希望刘璋下台法正只是默然不语。
看吧,法正也不敢保证的。
刘璋真的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更不是一点手段都没有的白痴。
要是那样的话,刘璋还能继续安坐在成都城里,当他的益州牧么?!
不会真的以为刘璋是一个没用的暗弱之主吧?!
刘璋虽然是子继父位,但他刚一继位,恩信未立的时候,就遭遇了一场席卷一郡的叛乱。
知道叛乱的人是谁不?!
海贼王甘宁。
是的,甘宁是被刘璋借用赵匙的力量,击败后赶出益州的。能击败甘宁的人,怎么也不能说是无能之辈吧。
而且在平息了叛乱后,赵匙这个帮助刘璋坐稳位置的最大功臣,在意识到刘璋也不是省油的灯后,也发动了叛乱,而且赵匙当时握有大量的兵权,他的叛乱,刘璋是处在相当被动的情况下的。
结果刘璋以少打多,硬是平定了赵匙的叛乱。
这样的人物,伱觉得他会不在各地安插心腹,而各地世家,真的会那么齐心的盼望刘皇叔驾临成都?!
这么冒险的事儿,实在是变数太多,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