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杨璟难得回到寨子里头,这也未能安生太久,便让赵京尹召到了巴陵县衙来。
那报信之人也没说甚么,只推说赵京尹有急事,杨璟到了之后,才发现江陵知府牟子才也到了,花房里头还坐着几个头戴长长帽翅、身穿红色官袍的官。
牟子才本是天子近臣,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是官中的清流,奈何斗不过董宋臣等一帮奸佞,最终被下放地方,成为了江陵知府。
不过他在杨璟这里得到了一个实干的契机,如今大刀阔斧进行地方改革,又组织人力开垦荒地,试种和推广红薯,盘活了地方的民生,口碑也渐渐积攒了起来。
再次见得杨璟,牟子才不由眼前一亮,因为大半年时间过去,杨璟积威甚重,虽然笑容仍旧和煦,但杨璟却如同一柄锋锐无比的刀,藏在了越来越深的刀鞘之中,然而那种偶尔散发出来的压迫,还是让人心生忌惮。
赵京尹的官职比杨璟要高,又是正使,自然不需要起身,但杨璟如今已经与牟子才平级,来者又是客,牟子才当然要起身迎接,至于杨敬亭以及江陵府其他县区和军镇的首脑,也就更不用说了,纷纷跟着牟子才站了起来。
然而那几个绯服官袍的老头子,却仍旧没有起身,只是与赵京尹停止了交谈,用一种怪异的目光在打量着杨璟,许是惊诧于杨璟太过年轻,又有些难以置信的神色。
牟子才与杨璟寒暄了几句,便引着杨璟介绍那几位官员,杨璟一一见过之后,才明白这几个老头儿为何如此倨傲。
原来这些都是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员,里头更有崇馆、昭馆和集贤院等馆阁待制,这些可都是官中的官,是大宋朝典型的官代表,难怪对杨璟会爱理不理了。
并非他们的官职有多高,而是他们的出身比杨璟要好!
大宋是人的天堂,士大夫和官们的待遇,是古往今来从所未见的。
据说太祖时候便立下了规矩,在宫里头建了个密室,密室里头有块石碑,皇族的继承人在接掌皇位之前,都要进入密室去看一看那块石碑。
而石碑上的两条规矩也很简单而清楚,简单到每一个皇帝都能只看一眼就牢牢记住。
石碑上的第一条规矩就是永远善待后周世宗柴荣的后裔,而第二条则是,绝不因为言论问题而杀害士大夫。
太祖立下的规矩,以及后来太宗真宗仁宗神宗等历代帝王对事的抬举和培育,使得大宋人的地位扶摇直上,读也成为了最得人心的一件事情,能够成为人,能够成为官场上的进士,更是读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而杨璟出身不正,虽是汉人,却在苗寨里头长大,虽然有大功劳,干的却是仵作的勾当,而后虽然得了任用,做的又是推吏,即便后来不断有大建树大功劳,也都与事不沾边。
到了官家封赏男爵,授予巡检观察,乃至于枢密承旨等官职与荣誉之后,杨璟成为了官场新贵,但却又是官们眼中的笑话。
在官们看来,杨璟的上位其实与董宋臣等人没太大差别,连丁大全贾似道都比不上。
人贾似道好歹有正经出身,杨璟读没读过尚不清楚,但没参加过科举考试,你读再多的都给没读一样,因为得不到朝廷的承认,得不到人圈子的认可。
此时的读可不是单纯地阅读和学习某些籍,参加过科举考试,得到过科考认可,那才叫读人。
这就是清高的大宋人,如果识字就叫读人,那这样的读人也未免太过掉价了。
这也是杨璟为何在大理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但赵京尹等人乃至于朝廷,都不愿意让杨璟当这个英雄的原因。
在官们的眼中,乃至于在朝廷的眼中,赵京尹比杨璟更加符合英雄的形象。
这种外交事件,就应该像张仪苏秦那样,就应该是满腹经纶的正经读人,用天朝上国的礼法教化,用才思和智慧,用我大宋王朝积攒下来的化底蕴和修养,折服那些化外的蛮夷!
而像杨璟这种打打杀杀,大肆推举军事上的功劳,会让整个帝国的军人变得躁动不安,如果让杨璟这样一个偏向于武将的人成为了英雄,大宋的武将们将振奋不已,官们会压制不住!
而且眼下大宋内部的矛盾也非常的激烈,甚至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再加上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对官家的身体状况都很清楚。
一旦官家出现甚么突发问题,亦或者朝堂上的斗争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他们竖立起来的大英雄杨璟,就会成为压垮这个朝廷的最后一根稻草!
太祖皇帝正是为了稳固皇族的权柄,才杯酒释兵权,解决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提升官的地位,打压武将,同样是为了稳固江山。
武将出身的太祖皇帝,因为深知武将对国家有多么巨大的威胁,而刻意打压将他扶上皇位的武将,听起来有些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意思,但打压武将与不杀官一样,都是每个大宋皇帝的共识。
所以也就怪不得这些官中的官,会如此这般看不起杨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