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关见李辅国激动异常,有些不解。他不知道收复长安对于李亨的重大意义。
那天李亨离开李隆基后,仓皇北上,一路上颠沛流离,不知何去何从。
李亨手中只有两千兵马,这点儿人对于叛军来说还不够塞牙缝。因此,稍有风吹草动,一行人就惊慌不已。
朔方军留后杜鸿渐给李亨来信,邀请他到灵武。灵武就是今天的宁夏灵武市。
七月初,李亨到达朔方军的治地灵武,这才安定一些。
杜鸿渐等人屡次上表,请求李亨按照唐玄宗在马嵬坡的诏命登基。李亨自然“推辞再三”,直到第五次,才“勉强”同意。
七月九日,李亨正式登基,尊皇帝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以杜鸿渐、崔漪并知中舍人事,裴冕为中侍郎、同平章事。
整个朝廷的武官员加起来不满三十人,可以说是相当凄凉了。
李亨离开了李隆基,实际上是一种决裂,只有称帝一条路,这样才能对得起追随自己的官员,才能避免被李隆基日后清算,才能名正言顺的带领军民抗击叛军。
但是这种登基毕竟不是李隆基的直接禅位,多少是有些“篡位”的嫌疑。
收复长安,对李亨有重大战略意义。
你李隆基丢了京城跑了,而我收回了京城,自然该我做皇帝。
再者,大唐此时风雨飘摇,叛军无往不胜,造成军民士气低落。收复长安可以增强军民战斗的信心,打开一个新局面。
还有,李亨面对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形势。
李隆基怎肯轻易放权?他是玩弄政治平衡的高手。在走到普安郡的时候,任命了四个儿子各领兵权,李亨名义上是兵马大元帅,但是手中兵马并不多。
而永王李璘野心最大,兵马也较多,对李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李璘是李隆基制约太子李亨的一张王牌。从这一点儿来看,李隆基根本没有真心让李亨登基。
所以,李亨急需一场胜利,特别是收复长安来稳定军心民心。
可是收复长安需要强大的军队,朔方军实际数量很少,拿什么去收复长安?
此时,泾阳大获全胜的消息传来,犹如黑夜中的一道烛光,照亮了新皇帝李亨的心头,也鼓舞了各位臣子的信心。
李亨当机立断,命李辅国亲自出使泾阳城,给吴关加官进爵,这是李亨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了。
因为李辅国知道这其中的关键,所以听到吴关说能够在数月之内收复长安后激动不已。
吴关见了李辅国的样子,微微笑道:“准确地说是不超过三个月。”
“啊?”李辅国连连给吴关拱手,“某家这就去奏明陛下不知吴将军麾下有多少勇壮?”
“各种兵马一万人。”吴关觉的这个数字不小了,所以很是自豪。
哪知李辅国听了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才一万人?这点儿兵马就能收复长安城?估计都走不到长安城就被消灭光了。
吴关知道李辅国心中所想,呵呵笑道:“勿要担心,这些兵力足够了!”
“好,好”李辅国擦擦额头的汗水,“我回去禀告陛下,定然派兵相助!”
“李中侍远来辛苦,某已备下薄酒为中侍接风,请吧!”
李辅国大喜,随着吴关走进食堂。
……
灵武城,“皇宫”内。
这个“皇宫”只是临时搭建,规模自然不能和长安城内的皇宫相比,甚至可以说是寒酸。
李亨只是穿了一件黄色的普通衣衫,正在与郭子仪谈论天下形势。
前些天郭子仪从河北带领五万人返回灵武,令李亨大喜过望。
这是李亨手中唯一能够抓得住的一支大军了,所以李亨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同中门下平章事,这是官,实际上是卸掉了郭子仪的军权,同时将军权抓在了自己手中。
李亨和郭子仪谈论正酣,门外忽报李辅国归来。
李亨高兴说道:“快进来!”
李辅国满面风尘,进殿后跪拜行礼。
“五郎辛苦了,可有好消息?”李亨迫不及待地问道。
李辅国排行第五,李亨称呼他为“五郎”,以示亲热。
李辅国惯会迎合上意,当下大声答道:“大好消息!归德将军吴关对陛下感恩戴德,承诺三个月之内攻克长安城”
“什么?三个月攻克长安城?”李亨和郭子仪同时吃惊地站了起来。
李亨和郭子仪都听说过吴关的事迹,知道他很会打仗,并且最近还在泾阳大败十万燕军。
但那毕竟是守城,和攻城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试想那小小的泾阳能有多少兵马?哪能打得下重兵把守的长安城。
虽然也知道吴关有大炮和坦克,但毕竟没见过,不知道究竟能发挥多少威力。
李亨沉吟一会儿才问道:“吴关有多少兵马?”
“一万人,臣已问过吴关了。”李辅国答道。
“一万人?这个太少了!”李亨不由说道,“看来这个吴关颇为自负啊!郭公,你认为如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