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才是这次活动的重头戏,释放探空气球。
采访团成员,由于得到了特殊的照顾,所以即便是在青藏高原无人区,晚上他们也休息的很好。一觉醒来,精神抖擞。
吃过简单的早餐,就开始观看释放探空气球。探空气球释放的总指挥,当然是肖睿鹏。
说起来,昨天一天的活动日程,主要负责的是小刘和齐小虎。小刘是有他的远程操控系统,齐小虎当然是观测站点施工者。
而今天的探空气球释放,才是肖睿鹏的本行。为了这一次的探空气球释放,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前期主要是招聘培训有关的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
培训不只有释放的要点,释放程序。更重要的还有释放材料的准备,气球里面搭载的仪器的安放,当然还有调试仪器的工作状态以及数据信息回传的通信。
这部分当然也少不了小刘的参与。不过在培训阶段,相关的工作都已经多次演练,大家基本都能得心应手。
虽然青藏高原无人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跟内地有很大的不同。但主要是对气象气候条件的适应问题。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适应,在辅助吸氧的情况下大家感觉已经跟内地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所以吃过早餐之后,大家就按培训时的流程操作要点,开始做各项准备工作。而参访团的成员也饶有兴味的观看,随行的记者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镜头。
而肖睿鹏,这时候也顾不上陪同参访团。而是在释放准备工作的现场,不厌其烦的检查着技术人员每一个操控步骤。
肖睿鹏跟小刘并肩站立,小刘目不转睛的盯着手中的手机,他在实时给肖睿鹏报告观测站点传过来的气象数据。
肖睿鹏虽然没有拿手机,但大脑却像一台微型电脑一样迅速的工作着。小刘实时报过来的各项数据,被输进自己的大脑,一边输入,一边进行快速的运算。
直到小刘报完最后一组数据,肖睿鹏这才对技术人员说,“现在按照培训的流程进行操作。填充空气。”
一声令下,技术人员,工作人员忙碌起来。把随行带来的折叠好的气球打开,安装气泵,接上光伏供电。然后硕大的气球球体,开始慢慢的膨胀。
在大家的注视下,气球越涨越大,越涨越大。而肖睿鹏一脸严肃,一遍又一遍的扫视着技术人员,工作人员的操作步骤。
充气完成之后,肖睿鹏又转向小刘。小刘还是盯着自己的手机,口中念念有词,然后给肖睿鹏报出一组又一组的数据。
而技术人员,工作人员,也站在各自的位置严阵以待。采访团成员,这样大的气球当然是见过的,但是在青藏高原无人区来释放这么大的气球,却也是第一次看到。
他们以前看到的气球,都是已经充好气的,而在这里,他们却是从从铺展开的气球面料看起。工作人员接电,打开充气泵充气,全过程亲眼目睹。
虽然称不上神奇,但却也是前所未有的体验。他们看到硕大的气球已经充气完毕,肖睿鹏却迟迟不发出释放的号令。
他们不知道肖睿鹏在等什么。
但又不能现场发问。而肖睿鹏仍然是跟小刘密切磋商。这时候,地平线上升起一轮红日。极目远望,可以看到氤氲气流在缓缓流动。
紧接着,一阵清凉的微风掠过面颊。肖睿鹏大手一挥。“气球开始释放。”
几位技术人员,工作人员,随即同时松开紧捏在自己手中的看似纤细的绳索。还有几位技术人员,工作人员簇拥着硕大的球体,随时修正它的起身姿态姿势。
气球就稳稳的开始缓慢上升。而此时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高原之风。开始阵阵吹来,正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端。
在大家的目送下和欢呼声中,硕大鲜红的气球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高,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
肖睿鹏把目光又一次转向小刘。小刘仍然是聚精会神的盯着自己的手机,随口给肖睿鹏报出一串又一串的数据。
大家自然而然的向肖睿鹏和小刘围拢过来。而此时小刘还是全神贯注的盯着自己的手机,不断的向肖睿鹏报复一组又一组的数据。
而肖睿鹏脸上的表情,也由一开始的严肃紧张,过渡到放松。直到小刘又报出一组组数据,肖睿鹏的脸上才展开笑容。
转向大家说道。“根据气球传回的数据,我经过计算,现在气球已经上升到平流层了。开始随着理论计算的大气环流飘飞。”
“气球上搭载的有关仪器,工作正常。正在按规定的时间,回传有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在后方的接收终端,可以正常接收。”
“而这一切,都是由小刘现场协调。所以可以说,在参访团的帮助指导,见证下我们的探空气球释放,取得圆满成功!”
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纷纷向肖睿鹏小刘表示祝贺,肖睿鹏和小刘也是满面红光,兴奋无比。
这时候教授。也拿出自己的手机,点开。告诉肖睿鹏,“昨天晚上我就把相应的照片和现场视频,发到我个人的社交软件上了,也发了朋友圈。把我的所见所闻包括所想,都跟同行们分享交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