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魏忠贤为什么要把宝物藏在大山里呢?
这主要是因为他的财富数量实在太多了,必须得从京里转移出去。
选择一个山高林密,人烟罕至的地方,利于财物的保密和存放
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他选中了北部大山里的一片区域。
这便是麻布坡。
这儿远离闹市,地形复杂。而且在密林深外,还有一片佛教建筑,这便是广元寺。
广元寺有近百僧人,他们是真正的出家人,没有贪念,没有欲望,戒酒戒肉,过着清苦而简单的戒律生活。活动量一般不大,每天不是唱经,便是打坐,两耳不闻窗外事,给藏宝者赢得了足够多的安全活动空间。
而且有僧人这个群体的存在,还可以掩护藏宝人群的进出。
如果真正在无人区藏宝,这么多人活动,反而会引人注意。
除了寺内僧侣,这地方平时很少有外人进出。
这里的寺庙是不对外开放的。
有人说魏忠贤的财宝,不是一次性转移出去的,而是分批次,几年时间内完成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但他在为转移财物所设置的安全上,一定没少费心思。
转移财宝事关重大,但魏忠贤却由于身份的原因,不能亲力亲为,公开地为财宝的安全保驾护航。他根本脱不开身,只能把这一重任委托他人。
能接受他委托的人,一定是倍受他信任的人,绝对是心腹中的心腹,否则绝不会把这一重任交给他。
自古财富红人眼,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好兄弟,好伙伴,因为财富,反目成仇,甚至大打出手,演绎了多少人间悲剧。
况且他财富来路不正,一旦泄了密,不但财富有被洗劫一空的可能,还有被杀头的危险。
他的手下人很多,但大多来自天南海北,大家是因为利益串联到一起的。这些人能否经得住财富的诱惑,很值得怀疑。
只有血缘至亲,遇事才能经得住考验。
如果按血缘论作为考核忠诚度的标准,那么可选择的人,也就寥寥无几。
最后只剩下他的侄子们。
在未发迹之前,魏忠贤也是个苦人。因生活所迫,入了宫,仗着能言会道,溜须拍马,一步步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
家乡的人知道后,纷纷来投靠他,想从他这儿弄个一官半职。他也正想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便尽数收留。
这些人就包括他几个侄子:魏安,魏全,魏国。
在他提携下,这三人无不官运亨通,前程一片光明。
其中有做将军的,有做朝中大员的,无不权力惊人,成为魏忠贤的左膀右臂。
谁料天道有轮回,多行不义必自毙。魏忠贤倒台了,手下余孳多被缉拿,他这几个侄儿自然也是朝廷重点照顾的对象。在严刑拷打下,他们供出了魏忠贤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不过,对于魏忠贤财富的走向,他们表示一概不知。
朝廷当然不相信他们的说辞。
这时候,他们供出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个人和魏忠贤关系密切,远胜他们三人。
他便是魏忠贤的另一个侄子魏良。
在以往,这个人从没在公众的视野中出现过。
从血缘上来说,他才是魏公公最值得信任的人。
他的父亲便是魏王的亲弟弟,在魏忠贤未真正发迹之前,便离开了人世。
魏良是他兄弟俩唯一的后人。
那几个在魏忠贤身边得宠的侄子,不过是他叔伯兄弟的孩子,论血缘程度和魏良差一层。
正是由于魏良不在身边,他们才得以重用。
为什么最亲近的孩子没出现在身边,对此民间有两种说法。
一个说法是,这孩子自小过惯了苦日子,锦衣玉食的生活反而不适应。于是便选择留在了民间生活,魏忠贤的倒台也没波及到他,直至终老。
另一个说法比较靠谱,说魏忠贤积攒了大量财富,他认为这些东西如果长期留在京里,后患很大,因此便决定转移出去。
而无论是转移,还是后期的埋藏,这笔财宝必须得有一个靠得住的专人负责。
由于事关重大,这个差使便当仁不让地落到了亲侄儿身上。
除了以上两项任务,魏良还要负责为这笔财宝选一个安全可靠的贮存地方。
至于后来为什么把地址选在广元寺,说法很多,一直是一个谜。
说到这儿,不得不说一下广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