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主席宣布可以现场交流切磋,事先没有跟肖睿鹏有过任何的沟通,也属于现场即兴之作。
肖睿鹏也没有任何的不满,而是满腔热忱的对参访团专家教授说道,“我响应约翰主席的号召,跟大家现场交流。”
“当然,青藏高原无人区特殊的气候,使我们不可能像在内地那样,坐在宽敞舒适的会议室内进行学术交流。只能是现场即兴式的问答。”
“由于没有提前做任何的准备,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研究方法,对大家的提问,作出适当的回答,不一定能使得大家满意,但我是真心跟大家交流沟通的。”
“当然如果涉及核心秘密的话,我也会很直白的告诉大家,这个需要保密。大家不要为此感到尴尬。”
还是教授先说话。“探空气球释放前,我以为释放气球很简单,也很随意,啥时候放都可以。但是,现场看你们释放气球,却是一直在等候。在等什么呢?”
肖睿鹏说道,“很简单,要等合适的气候条件出现。青藏高原无人区的气候变化无常,不仅早中晚有不同,就是每一个时段都有不同。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情况很多,昨天我们已经领教过了。”
“在这里释放探空气球,如果没有合适的气候条件,要么放不起来,要么放起来的气球会脱离原先的规划,甚至会失控。”
“那不仅是损失气球本身以及搭载的仪器,更严重的是挫伤大家的士气和锐气。同时也耽误时间。气球的原材料虽然不是很昂贵,但由于这种气球是我们特意设计的。所以所需要的面料也是特制的。”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们不可能一次带非常多的气球上来。所以我们必须保证探空气球释放的精确性,尤其是安全性。”
“我们在等待的,是符合我们要求的风向风速,温度倒不在考虑之内。大家可能也看到了,我跟我们小刘并肩站在一起,他盯手机给我报数。”
“我说过,我们小刘是通讯方面的顶级专家。在远程操控这个领域,他是独领风骚,有很多独到的创意。我们现在已经建好的观测站点,就有三十个之多。”
“这些站点,已经开始投入工作了。他们所处的经纬度高度,都不相同。所他们传回来的有关数据。都汇集到小刘这里。”
“小刘,给我报出的数据就是他接收到的实时的观测数据。我虽然没有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但所有的算法,都是由我和团队开发出来的,所以早已捻熟在心。”
只要小刘报出相关的数据,我在大脑就可以快速运算,从而算出不同高度,尤其是地表到一百米米左右的风向风速,以及趋势概率。”
“只有这些数据符合要求的时候,才能开始气球的充气释,准备工作。不然的话。大家也看到那么大的气球,充气完毕之后,如果风力风速不够的话,他不能升空。”
“如果这个数据过大的话,他就有可被迫改变原来。规划好的路径,也就是刚才说的释放失败。只有各项数据都达到最优,才能开始充气。”
“而充气的时间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在内地培训的时候已经做,n多次的演练。所以。大家看来波澜不惊的准备工作,实际上每一个步骤,我们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精心的演练。”
“一旦数据达到要求,也就是我们释放的窗口到了,气球就会按照原来设定的计划,升空。就像大家刚才看到的,顺利释放。”
教授又问。“释放探空气球,一般的做法,是在一个固定的位置,释放到计划的高度,来获取相应的资料。而贵公司释放的探空气球却是要随平流层进行飘飞。”
“这个飘飞的距离和最后的高度,是固定的还是随机的?这个不知道有没有保密的问题?”
肖睿鹏很爽快的回应道,“这个问题,实际上就谈到了我们这个课题这次活动的核心问题。我们释放探空气球目的是什么?我只能是笼统的说,我们是要验证我们大气环流的设想是否正确?”
“大洋环流,是可以直观的看到的现象,而大气环流现在为止还只是一种设想。一种假定。假定大气环流是全球事件,那么它在多大的高度成立?它的环流方向速度是怎样的?”
“这些需要有实证的数据。而我们经过精心的计算,找到了在青藏高原无人区释放探空气球的最佳高度。到了那个高度以后,如果存在大气环流现象,他就会自然地融入到环流中。并且源源不断发送观测到的实时数据。”
“然后我们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汇总计算,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当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大气环流前面说过,只是一种限定,一种假设,到底存在不存在还没定论。”
“所以第一颗释放的探空气球至关重要。它能上升到预定的高度,能否融入大气环流,如果存在的话,它随大气环流,到底能飘多远?”
“他坠落的位置,并不一定是大气环流停止的位置。大气环流如果有,它内部的情况是怎样?他在每一天的活动情况是怎样?这些都是一片空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