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白悠尽力操纵仪器关闭亚空间裂隙的时候,从远处突然射出来一条紫红色的射线,直接穿透了白悠布置下来的能量防护罩。
激光穿透防护罩后仍然没有停歇,直接击毁了部分功能的仪器,原本在仪器的干预下缓慢关闭的亚空间裂隙又重新开始扩大。
关闭亚空间裂隙必须持久的一直进行,不能在中途进行丝毫停歇,因为亚空间能量会不断的从裂隙中逃出,在这个逃出的过程中,亚空间能量不断的拓宽着这条裂隙。
所以现在必须将影响到关闭亚空间裂隙的敌人解决掉,才能重新封闭亚空间裂隙。
白悠立刻构建出了一门电磁炮朝着激光射来的方向进行攻击,并且重新给亚空间裂隙周围的仪器罩上了防护罩。
但是就在白悠想要继续构建出更多的火炮来进行防御时,突然感觉到左半边身子一阵刺痛,白悠分出一丝精力看向了左臂,发现那些长出来的眼睛一片血色。
“克苏鲁之眼……”
白悠有些震惊,这种情况他也不是第一次遇见,在上次和克苏鲁之眼作战的时候自己身上的眼睛就一片血红。
克苏鲁之眼可以操纵这些污染者身上的眼睛,让这些眼睛破坏污染被污染者的身躯以及精神,而眼球的颜色就代表这些眼睛的激发程度。
如果眼睛一片赤红的话,就代表他已经被激发到了最高功率,也就是说,自己附近肯定出现了克苏鲁之眼,只有他能够如此高效率的给这些眼睛传递信息以及能量。
但是白悠现在还不能确定来到自己附近的是克苏鲁之眼的精神体还是实体。
因为就算是克苏鲁之眼的精神体也可以操控被污染者身上的眼睛使其变红,那种紫色的激光也有可能是其他邪魔发出来的。
但如果克苏鲁之眼真的重新出现,那么事情就大条了。
于是白悠立刻操纵着精神力开始查看那些被激光击毁的机械,想要从他们身上找到线索。
然后白悠便惊讶的发现这些仪器的齿轮和零件之间已经长出来了血肉,显示屏上甚至已经有了细小的眼睛。
这绝对是克苏鲁之眼重新出现了,因为只有他能够有如此之高的污染性,连机械都能被其污染。
但是克苏鲁之眼的出现最让白悠震惊的不是自己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而是克苏鲁之眼本身的出现。
现在距离泰拉国际的萨米战役才过去不到五年,克苏鲁之眼就在亚空间重构了身躯,而自己却没有解决掉克苏鲁之眼带给自己的污染。
长此以往下去,这片大地该如何对抗这些亚空间的危险生物?
白悠虽然十分震惊,但是手上的动作仍然不停,左半身的刺痛只能影响到白悠的构建速度,而不能影响到他的能力使用,所以十几门电磁炮又在五秒之内重新构建了出来。
紧接着白悠又掏出了泰拉国际的又一决胜兵器——北极星号
北极星号
身高5米
搭配了十台高能源石引擎
配备武装两门高能源石激光炮,18门500毫米电磁炮,n个点防御系统,以及一把巨大的链锯剑。
北极星号是泰拉国际为了应对巨兽以及高等亚空间邪魔而研究的决胜兵器,在萨米战役之后,白悠深切地感受到了泰拉国际在高端战力上的不足,便妄想用大型机甲来填补高层战力。
初号机和北极星号就是该计划的产物,只不过初号机是生物机甲,而北极星号则是完完全全的机械机甲。
如果说生物机甲做成人形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神经操纵的话,那么机械机甲也做成人形则是不得已为之。
因为这群该死的亚空间生物竟然能够腐蚀机械,所以只有让人的精神延伸到机体的其他部位,并且对这些精神进行防护才能稍微抵抗住这些污染。
要不然克苏鲁之眼击中一部分机械后,那部分机械很快就会被腐蚀污染,它会产生自己的思想,对机体进行破坏给之后的作战造成麻烦。
鉴于以上的理由,白悠不得不将机械机甲也制造成人形,因为只有这样人的精神才能较为顺利的延伸到机体之中。
如果没有亚空间生物这档子事,白悠才不会造这种垃圾的人形机甲,毕竟人形机甲又贵又不好用。
而白悠之所以现在带着北极星号,是因为在见识到罗德岛的一部分技术后,白悠触类旁通,想到了一些北极星号的改进方案,于是便将其装到了自己的亚空间之中,准备随时对其进行改造,当时的白悠怎么也没想到在现在真的能够用上这台机甲。
而这台机甲的武装匮乏也因为此,毕竟北极星号还属于实验机体。
北极星号和初号机不同,初号机因为产生了自我意识的原因,受到了白悠更多的关注。
而北极星号则被白悠交给了泰拉国际的研究员进行研究改造,所以北极星号现在的武装只有一些激光炮,电磁炮以及泰拉国际人手一把的链锯剑。
白悠在这些日子里的改造中也没有对武器系统进行改造,而是重新改进了操纵系统,临时往上加装武器系统也不现实,因为这种大型机械加一点东西减一点东西都需要慎重考虑,根本不可能临时增减。
不过有这些武装也足够白悠使用了,因为亚空间的特性,所以所有的制导弹药在亚空间中都会受到影响,只有普通的动能武器和激光武器可以顺利运行。
而且克苏鲁之眼最厉害的并不是物理攻击和防御,而是他那无处不在的污染。
在萨米前线和克苏鲁之眼作战时,白悠在前期一度占了上风,但是为了挡下克苏鲁之眼对上万名泰拉国际人员的污染,白悠才被其污染了半个身子。
而现在虽然自己已经被污染了半边身子,但是在亚空间作战之中根本不需要考虑克苏鲁之眼对外界的污染,所以这次克苏鲁之眼就比上次要好对付的多。